近日,韩国艺人金秀贤与金赛纶的过往恋情被曝光,这段相差12岁的恋情很可能始于女方未成年时,引发了舆论的哗然。与此同时,一部名为《天若有情》的国产剧被反复提及。该剧讲述18岁女主人公与36岁收养她的男性之间的暧昧关系,播出时就曾引发争议。如今,这部20年前的剧集中的台词再次被网友反复提及、转发和讨论。
在影视艺术中,忘年恋题材始终吸引着观众的目光,也引发了行业和社会的巨大争议。从《老男孩》中吴大修与亲生女儿的惊世畸恋,到《洛丽塔》中亨伯特对少女洛丽塔的禁忌情欲,再到《贤者之爱》里真由子与闺蜜之子直巳的不伦纠葛,这些故事无一不在挑战着观众和社会伦理道德的边界。它们以曲折的情节和浓烈的情感渲染,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,但也埋下了隐患——对恋童癖和背德恋的不当讲述与美化。
展开剩余72%以1997年版《洛丽塔》为例,影片中45岁的教授亨伯特与14岁少女洛丽塔之间的关系被赋予了诗意与浪漫的滤镜。这种叙事模糊了恋童行为的违法本质,使得亨伯特的病态爱恋获得了某种审美合法性,容易让观众忽视其背后的罪恶。同样,根据杜拉斯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《情人》,讲述了14岁少女与30岁男人的畸恋,被包装成跨越文化的刻骨铭心之爱,刻意忽略了这段关系的包养本质和恋童嫌疑。
这些作品虽然有其艺术成就,但将病态爱恋包裹在文学思考与美学包装中,使犯罪行为具备了审美价值,容易获得文化市场的宽容。这不仅会误导青少年对正常情感关系的认知,还会削弱社会对恋童癖和背德行为的批判力度。
此外,忘年恋题材中往往隐藏着权力不对等的关系。例如,在日本古典名著《源氏物语》中,光源氏凭借贵族身份肆意占有女性,这种“真爱”的本质是对女性生命的占有欲。在现代社会,这种权力不对等关系演化为强势一方利用经济资本、社会地位、年龄差等构建的隐秘操控。
日剧《贤者之爱》中,女主角真由子将闺蜜之子调教成“自己喜欢的男性伴侣”,这种情感游戏背后隐藏着控制与驯养的机制。瑞典电影《教室别恋》中,37岁女教师与15岁男学生产生的师生恋,也被渲染成一种青春期懵懂与成年人寂寞相互吸引的情爱故事,但这种关系的实质是成年人通过情感投资、心理操控、性爱诱惑逐步瓦解未成年人的心理防线。
影视作品中,未成年人看似“自愿”的爱情背后,往往隐藏着权力不对等的危险。这种情感剥削的隐蔽性犹如慢性毒药,表面的浪漫可能掩盖了背后的控制与伤害。因此,影视创作者在处理敏感题材时,应秉持审慎且批判的视角,不能单纯为营造戏剧张力而美化有犯罪底色的情感。艺术自由并非脱离道德审视的豁免权,创作伦理的基石应当是对复杂人性的深度敬畏。只有当影视作品不再美化犯罪本质,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从“观影”到“观世”的文明跨越。
发布于:江苏省